【叙事护理专栏】 呼吸间的微光

来源:孙淑祯     发布时间:[2025-7-18 8:7:39]    浏览量:216次


监护仪的滴答声突然被尖锐警报刺破。这是车爷爷转出ICU的第二十天,他枯枝般的手指在床单上痉挛般抓挠,血氧饱和度数值像漏气的皮球般跌至83%。汗珠从老人沟壑纵横的额头滚落,在气管切开处的套管上积成微型湖泊——那根插在脖颈的管道,正将他所有的呼救锁进无声深渊。

我的掌心贴上他冰凉的手背,体温化作一道桥梁:车爷爷,是喘不上气吗?如果是您就眨一下眼睛。” 

老人眼睑如暴风雨中的蝶翅急颤,干裂的嘴唇在呼吸面罩下扭曲开合。我俯身贴近他唇边,从无声的气流中打捞出绝望的密码: “不...治...了...”  。

那些字眼像生锈的钉子,扎进女儿攥紧的拳头里。

“别急,我听着你这里有痰,我给你吸吸痰,咱们就好了”。一旁的女儿一边擦拭着车爷爷脖颈的冷汗一边说:“爸,别怕,护士给你吸吸痰就好了”。当墨绿色痰液被吸出,监护仪上的血氧数值如春笋般节节攀升。老人绷紧的脚背终于松弛下来。我说:“刚刚吓坏了吧,你看看现在没事了吧,咱怎么能不治了呢,前几天阿姨还给我说,你们以前最喜欢出去旅游了,你要快点好起来,和阿姨去周游世界”。听到和阿姨去周游世界,似乎唤醒了车爷爷生存的欲望,他突然束起颤抖的拇指,张开嘴,颤抖的说了一声:“好”。虽然是无声的话语,却充满了力量。阿姨的存在似乎是他生命里最原始的渴望。那些被气切套管截断的情话,终将在呼吸的裂缝里长出新芽。

当监护仪的冷光笼罩病床,叙事护理是穿过金属管道的暖流——它不满足于记录生理参数,更执着于打捞那些被病痛淹没的生命回响。这是一种将故事思维植入临床实践的革命性范式,在循证医学的钢筋骨架中,浇筑人文疗愈的血肉。

山东颐养健康集团肥城医院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