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微露,病房里便开始了那每日例行的仪式——晨间交班。护士长带领着当天的责任护士,逐一巡视病床,细致询问每位患者的状况。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,直到我注意到8床的李奶奶,每当交班时刻,她总会显得格外不安。
这几天,每到床头交班、巡视病房时,她总是轻声说“心慌”。我们一遍遍告诉她:“不舒服一定要第一时间按铃,值班医生随时都在。”可她的眼神总是游移,手指反复摩挲着被角,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:“我心慌……心跳得厉害,像是要蹦出来似的。”
起初,我们如临大敌。心电图机推过来又推回去,血压测了一次又一次,结果却总是窦性心律,整齐平稳。医生数次调整用药,她的“心慌”却依旧如故。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于是,在一次交班之前,我特意提前来到她的床边。她正半靠在枕上,见到我,眼里掠过一丝光亮,又迅速黯淡下去。“奶奶,待会儿就要交班了。如果您又觉得不舒服,随时按铃叫我,好吗?”我轻声对她说。李奶奶沉默了片刻,终于低声开口:“姑娘,你们交班的时候……我总觉得,就没人管我了。”我一时怔住,赶忙回应:“怎么会呢?我们每时每刻都关注着您啊。”她摇了摇头,声音几乎埋进被子里:“你们来看我,说几句话待会,然后就走了。我就是害怕,怕自己被忘了。”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。她的“心慌”,不是心脏的异常,而是心里的空缺。我回想起,李奶奶的子女很少前来探望,老伴也在前年离世,她独自一人住在养老院。病房中人来人往、络绎不绝,可她的世界却异常安静。她以为,只有借由“不舒服”,才能让大家为她停留片刻。原来她真正需要的,不是更多的检查或药物,而是一份被在乎的感觉。
从那以后,每次交班前,我都会先去她的床边,轻轻拍拍她的手说:“奶奶,待会儿交班您别担心,我就在外面,随时来看您。”巡视病房时,我总会特意多望她一眼,朝她微笑,有空时便陪她聊聊天。渐渐地,她那曾经频繁响起的呼叫铃,响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。
直到有一天,交班结束、我正准备下班时,悄悄推开她的房门,她正安稳地睡着,呼吸均匀,嘴角微微上扬。
原来,治愈心慌的,不一定靠药物。有时,它只需要一句“我在”,一个温暖的眼神,或仅仅是“被记得”的感觉。在医院,我们常常专注于治疗疾病,却容易忘记,比病痛更令人害怕的,是孤独。而我们真正该做的,是走进患者的世界,去倾听、去理解,让他们不再独自面对恐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