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间的阳光照进肥城医院呼吸内科病房,落在90岁张爷爷的床沿。他半靠在床头,被子裹得严严实实,低着头像是有心事的孩子,床头桌上放着热气腾腾一动未动的小米粥。护士杨华正在巡视病房,看到后顺势坐在床边,轻握张爷爷的手,问道:“爷爷,您是不是有心事啊,让您的胃口都跟着‘躲起来’了?”张爷爷点头后说:“我儿子有事,今天女婿来陪我。”杨华护士说:“这个变化好像让您有点慌,对吗?您在担心什么呢?”张爷爷轻声说:“之前是儿子陪着,他知道我爱吃什么、睡觉的习惯……”杨华护士接着问道:“儿子陪着时,您心里踏实,连吃饭都觉得香,对吗?现在突然换了人,就像走到一个陌生的路口,不知道该怎么迈步子,甚至担心别人会不会嫌您麻烦,对不对?”张爷爷回答道:“有他在,我啥都不怕。”“爷爷,其实你女婿今天来的时候,特意问了您近期喜欢吃什么样的饭菜,他还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了呢。您瞧,他也在努力地‘懂’您呢。”
张爷爷的女婿递上温热的小米粥,说道:“爸,这是你最喜欢喝的小米粥,这粥煮得软软的,咱们先喝点好吗?”张爷爷接过粥,语气缓和“其实换个人,也挺好的……”表情较前放松。第一口粥下肚,老人皱着的眉头松了些。第二口时,他伸手扶住我的手腕,声音哑哑的:“丫头,这粥……跟老大熬的一个味儿。”张爷爷的女婿说:“那您得多喝两口,把肚子暖热乎了。”
窗外的风又起了,梧桐叶沙沙作响。张爷爷的手里碗里的粥也一点点见了底。其实我们都知道,老人吃不下的从来不是饭,是那份朝夕相伴的踏实。这碗粥里盛着的,是对“分离焦虑”的轻轻接住,是把“牵挂”熬进烟火气里的温柔。当我们弯下腰,用一碗热粥的温度去触碰患者心里的褶皱,那些因情绪低落而紧闭的“食欲之门”,或许就会在某句带着回忆的絮语里,慢慢敞亮起来。
所谓叙事护理,从来不只是解决“不进食”的问题,而是蹲下来,听听照片里藏着的故事,尝尝粥里裹着的牵挂,让每个因情绪低落而孤单的瞬间,都能被看见、被接住——就像这碗热粥,暖的是胃,安的是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