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,医学先驱们进行过许多的探索和尝试,从保守治疗到手术重建,再到关节镜下重建,以及关节镜下全内重建。如果说传统开放手术是“标配”,那么关节镜下重建就是“PRO”,而关节镜下全内重建则是终极的“PLUS”版本。近日,山东健康集团肥城医院骨科二病区(关节外科)完成肥城市首例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术。
案例介绍
患者,女性,52岁,因在家干活不慎扭伤左膝关节入院。MRI显示,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,左股骨外侧髁骨髓水肿,左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、左膝髌上囊、关节腔内积液。综合评估后给患者行关节镜下左膝关节清理松解+前交叉韧带重建术+内侧半月板缝合术,手术顺利,患者目前恢复良好。
什么是膝关节韧带损伤
膝关节前/后交叉韧带(ACL、PCL)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韧带损伤。交叉韧带损伤急性期常见症状为疼痛、肿胀、活动受限。临床上,如果常规X线检查或CT检查无阳性发现,但存在上述症状体征,则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交叉韧带损伤,需进一步完善膝关节MRI检查。交叉韧带损伤多为完全性断裂,所以一旦损伤,很难有自愈的机会或可能性。并且这类患者大多为高活跃度的年轻群体,一旦忽视,很容易导致反复膝关节“扭伤”,最终继发半月板或其他韧带的损伤。
全内重建较传统重建的优点
一、节省自体肌腱
在传统方法中,每根腘绳肌移植物只能折叠一次,常见为2根肌腱折叠为4股,所以通常需要取同侧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两根肌腱甚至更多(见图1),重建完成后肌腱将有一部分残余在关节外,需切割后丢弃。
而全内重建技术的肌腱移植物有其独特的编制方法,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肌腱头尾相接后折叠为4股,因此可以将肌腱全部利用,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需取一根肌腱,就可以编制出与传统方法一样直径的移植物(图2)。
所以,全内技术大多数情况下仅需取单侧的半腱肌就够了,而股薄肌腱可以保留。已有研究表明,保留股薄肌会有更好的屈膝力量,特别是角速度较低(小于60°/秒)的屈膝运动尤为明显。而更好的屈膝力量可以改善术后康复,以及腘绳肌力量有高要求者的远期运动表现。
二、更少的骨皮质及骨膜破坏,术后疼痛降低
传统重建方法,胫骨侧为全骨道,骨道直径较大(常为7~9mm直径),而全内重建胫骨外隧道出口仅需3.5mm的小骨道,所以骨皮质及骨膜的破坏更少,术后疼痛降低。图3同为8mm直径骨道,绿色为全内重建骨道外口,红色为传统重建骨道外口。
三、更多的骨质保留
传统重建方法,胫骨端的骨道为全骨道,长度约5cm左右(黄色线条),而全内重建胫骨端仅需要关节腔侧长约2.5cm左右的骨道(蓝色线条),保留了更多的骨质(图4)。
四、避免了界面螺钉对肌腱的切割作用
传统方法,胫骨侧肌腱为界面螺钉挤压固定,螺钉旋转进入骨道时其螺纹难以避免对肌腱形成切割,造成部分肌腱纤维断裂,影响移植物初始稳定性。全内重建股骨及胫骨侧均为悬吊固定,从而避免了这一问题。
全内技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手术医生所青睐并熟练掌握,并且因为疼痛更少等显而易见的优点,广大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也更愿意接受这一新的术式。
山东健康集团肥城医院骨科是泰安市重点专科,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专科联盟,团队技术力量雄厚,常规开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、滑膜炎、半月板损伤、前后交叉韧带损伤、肩袖撕裂损伤、肩周炎、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手术。同时开展椎间孔镜下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、UBE脊柱微创手术、椎体成形术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、罗锅等矫正手术,髋、膝关节置换,颈肩腰腿疼的射频消融术、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等手术,并朝着精准化、微创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等方向全面发展。肥城医院骨科在日常诊疗中始终践行“健康至上、服务至诚”核心理念,以精湛的医术、高尚医德,优质服务,赢得众多患者的信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