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透过走廊的玻璃斜照进来,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病房时,又听见3床传来塑料袋窸窸窣窣的声响。68岁的王大爷正佝偻着背,把降压药、老花镜、保温杯往帆布袋里塞,灰白头发乱糟糟支棱着,手背青筋凸起。
“王大爷,您这是要去哪儿?”“不治了!”大爷猛地把袋口一扎,帆布带子在掌心勒出红痕,“昨天隔壁床那小子说,白内障手术要在眼睛上动刀子,万一瞎了可咋办?”他声音发颤,浑浊的眼珠里蒙着一层白雾,像极了他总念叨的老家起雾的清晨。
我轻轻按住他的手,触到掌心粗粝的茧子:“您还记得昨天检查时,说看东西像隔着毛玻璃吗?这手术就是帮您把这层‘玻璃’拿掉”。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示意图,“您看,就像换个老花镜片,全程睡一觉就结束了。”
大爷盯着图上的眼睛结构,喉结动了动:“可我……我这辈子没上过手术台”话音突然被哽咽切断,他慌忙用袖口擦了擦眼角。
我的心猛地揪紧。拉过床边的椅子坐下,慢慢说:“我理解您的害怕,要是我家人做手术,我也会整夜整夜睡不着。大爷,您一定教过好多优秀的学生吧?您愿意和我聊聊吗?”我笑着问道。李大爷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,“是啊,我教过的学生有的都当上工程师了,在大城市里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呢。”这时大爷猛地抬头看着我,像突然明白了什么,说:“我要勇敢地站在手术台上,就像我当年鼓起勇气第一次站在讲台前一样。”这时,我从手机里翻出术前宣教视频,“您看,这是上周和您情况差不多的李叔,现在看东西比戴老花镜还清楚呢。”
照片里李叔笑得合不拢嘴,大爷盯着屏幕,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示意图边缘。“真有这么简单?”他声音小得像在问自己。
“当然!”我站起身轻轻拍了拍他肩膀,“您不是总说想看清公园荷花池的锦鲤吗?做完手术,连荷叶上的水珠都能数清。”
大爷终于露出个局促的笑,那一刻,晨光正好落在他脸上,仿佛已经提前洒下了希望的光。
第二天手术前,护士扶着大爷汗津津的手走进手术室。他突然转过头:“丫头,等我看得见了,一定给你带自家种的西红柿,比超市的甜多了。”
手术顺利结束后,当大爷重新睁开眼,阳光透过纱布缝隙洒进来,大爷眼珠里泛起晶莹的泪珠,喃喃道:“亮了,真亮了……”大爷出院前执意让老伴带来自家种的西红柿,沾着清晨的露水,在阳光下闪着光。
通过这件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叙事护理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,每一个走进眼科的患者,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担忧,而叙事护理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,接纳他们,治愈他们,尊重他们,让患者能够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感受,让那些曾在黑暗里徘徊的焦虑,终究化作了重新拥抱光明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