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叙事护理专栏】用倾听驱散阴霾

来源:血液透析室     发布时间:[2025-9-11 11:43:25]    浏览量:1720次


在繁忙的血液透析室,蔡叔(化名)是一位“特别”又“普通”的病人。他的特别在于,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五保户老人,但命运的坎坷并未夺走他脸上的阳光。每次来透析,他都是科室里的“开心果”,人未到声先至,用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问候与我们每一个人打招呼。治疗过程中,他总爱拉着我们聊天,聊聊当年的辉煌,高兴时还会即兴吟唱两句歌谣。他的乐观与坚强,像一束光,不仅照亮了自己,也温暖了我们整个医护团队。在我们眼中,蔡叔是“积极乐观”的代名词。

然而,最近一段时间,我们发现那束光似乎黯淡了。往常那个爱说爱笑的蔡叔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总是紧锁眉头、沉默地蜷缩在透析床上的老人。他不再主动交谈,对我们关切的问候也只是用简单的“嗯”“”回应,甚至连他最爱的歌谣也绝口不唱了。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所有医护人员都感到担忧和揪心。

这一天,我照例为他进行透析上机操作,周遭的空气异常安静,只能听到机器运转的嗡鸣声。我边操作边询问蔡叔,最近感觉您好像心事重重的,是哪里不舒服吗?还是遇到什么难事了?您要是不嫌弃,就跟我说说,我听着。”我轻声问道。长时间的沉默后,蔡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,这声叹息里充满了往日不曾有过的疲惫和痛苦。他终于开口,声音有些沙哑:“不是我不爱说话,是实在没精神头了……这肚子里头,整天又胀又痛,像揣了个石头疙瘩,硬邦邦的,吃不下也拉不出,难受得紧。晚上睡不好,白天没精神,连来透析这条路,都觉得比以往长了好多好多。”

原来,困扰蔡叔的不是心理上的郁结,而是身体上持续无法缓解的腹痛与腹胀。这个看似普通的生理症状,却像一座沉重的大山,压垮了这位一向乐观坚强的老人,剥夺了他与人交流的精力,甚至吞噬了他吟唱生活的热情。我对他说道:“蔡叔,您看,不是您变得不爱说话了,而是这个‘腹痛腹胀’偷走了您的力气,还把您的好心情给藏起来了。您之前那么乐观,说明您本身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人,现在是这个‘麻烦’暂时占了上风,对吧?”蔡叔闻言,愣了片刻,随即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下:“嘿,可不是吗,谢谢你这么细心我这点不舒服,你们都看在眼里。

治疗完成后,我立即将情况详细汇报给主任,主任为他进行了详细的腹部查体和必要的检查,以排除器质性病变,重点考虑透析患者常见的便秘、肠功能紊乱等问题,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。

根据医嘱,我们为他调整了饮食健康指导方案,建议采用更易消化的饮食,并指导他进行腹部按摩,协助医生给予适当的药物缓解症状。

在接下来的每一次透析中,我们都会有意识地多花几分钟陪伴他。随着治疗的起效,他的眉头舒展了,脸上重新有了笑意,“蔡叔,今天看起来比上次又精神了许多,是不是好多了?”他哈哈笑着,声音明显轻松了:“好了,好了,胃口也越来越好了。真是多亏你们的细心观察,耐心听我唠叨,还这么照顾我,及时安排我住院治疗,让我少受了不少罪,要不然,我这把老骨头还不知道要捱到什么时候。”蔡叔很快康复出院了,那个熟悉的蔡叔又回来了。虽然眼睛依旧看不见,但透析室又响起了他充满生命力的笑声。

这个故事提醒我们,患者行为的改变,尤其是情绪状态的急剧下滑,往往是其内在痛苦的外在信号。对于像蔡叔这样沟通良好的患者,我们有时会忽略其身体不适的严重性,将其乐观视为常态。叙事护理的核心在于放下评判,保持好奇,用心倾听。我们不仅要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,更需关注其整体所遭受的痛苦。通过倾听他的故事,我们才找到了真正困扰他的“病因”。然后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陪伴,共同帮助患者驱散了心中的阴霾,让他们生命中的阳光再次绽放。

山东颐养健康集团肥城医院官方微信